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专访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书画资讯  |  名家视频  |  书画名家  |  画院展厅  |  敬老书画  |  名作鉴赏  |  名家专栏  |  书画博客
书画讲堂  |  书画故事  |  个人网展  |  拍卖资讯  |  名家专访  |  画廊推荐  |  书画评论  |  关于画院  |  联系我们
组织结构 章程 近期活动 文化交流 领导致词
您的位置:首页 > 名家专访 > 正文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专访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4/7/18 16:52:51 阅读:3840次 来源:本站原创 双击自动滚屏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系列专题之一 凝聚大师阵容 展现时代风采

——访“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会议中发言

2010年3月17日,第九国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艺术委员会会议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召开。

会议结束后,艺术委员会委员们继续就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交换意见和建议。

编者按:

中国艺术节是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国家文化艺术节日,1987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八届。与以往不同,作为今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打破常规,采取各地推荐和艺委会提名相结合的方式从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作品,同时举办中国美术论坛等活动。这一新的模式对于我国美术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参展作品体现出哪些学术动向?对于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有何意义?本报特推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系列专题”,对上述问题予以深入报道。本期首先推出的是本次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专访。

倡导中国风格 凝聚大师阵容

问:这次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主题是“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对“中国风格”的强调,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担当起一份责任,您是展览艺委会主任之一,请谈谈该主题的意义。

杨晓阳: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伴随着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政治、军事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发展显然同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是不相匹配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要求和部署。实际上,美术在我国的繁荣和发展从未间断过。但是,为什么现在我国的艺术创作在国际上仍不受重视、没有较高的地位?主要是当代的文化形象同当今的综合国力不匹配。我们的综合国力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但影响这个世界的中国“艺术”并没有出现。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封建历史太过久远。尤其是近200年以来,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社会已经进入了相当发达的状态。而中国在此期间,正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是最低谷的时期。由于这个“最低谷”碰上了西方社会发展的高峰期,也就形成了西方对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势。于是20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技术上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全面地转为向西方学习。

读史以明鉴。有一段时间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文化不科学、不发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最严重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学习“苏联模式”,在文化上也全盘学习苏联。尤其在美术上,美术教育的模式延续了60年,这期间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模式、知识结构、创作的作品都是以苏联的准则为标准。然而苏联这个模式并不被西方所承认。同时中国美术又成为苏联的一个学习品,作为学习品,在国际上自然就没有了地位。前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全盘“苏联模式”化,使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得以顺利延续,同时也割断了我们的文脉,丧失甚至是全盘丧失了我们对美术的主观评判标准。我们的美术大军在数量上居世界首位。我们不乏专业人才,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标准的、高品质的人才太少,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美术人才。所以,我强调“中国风格”的主旨也在于此。

汇聚时代丹青 展示最高水准

问:文化部将此项展览明确委托给中国国家画院具体承办,结合其历史去考量,这个展览是否从规格和定位上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杨晓阳:这个展览由文化部主办,并由文化部委托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这个展览从社会功能和学术定位上都是中国唯一的、最高水准的全国性展览。因为有这么高的要求,所以采取了过去历届全国美术展览所没有采取的新的模式,即全国画院和各专业机构推荐、展览艺委会提名两种方式并行。

当今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基本上是“新人新作展”。通常功成名就的、多达700位的评委和一些年龄在60岁至90岁之间的老艺术家均不参展,而他们代表着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由于全国美术展览的评选机制和惯性的限定,使这两部分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参加。“新人新作展”所评出的金、银、铜奖,按以往的说法就是代表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创作水平,这实际上对全国的美术创作形成了一种误导。而此次展览由各地申报和艺委会提名进行,这种创新的模式弥补了这个缺陷。纵向地讲,“时代丹青”在年龄段上是“全覆盖”,即在中国大地上,任何年龄的作者都有可能参加这个展览。

这个展览由中国画、油画和版画3个画种组成,作品总数量限定在300至350件,一个画种平均有100张左右。由于对参展作品的艺术标准要求很高,评选的程序很严格,所以进入这个展览难度较大。60年来,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人才,而经过我们所创立的新的评选机制和程序,从全国范围内的参展作品中遴选300件作品,一定能够选出代表中国当代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使之成为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的展览。

研究与展览并举 模式与机制创新

问:从一定角度上讲,国家画院在为我们国家承担着规划设计中国美术的总体框架的重担,在听取学者声音及其他方面有哪些考虑?比如,是否准备开专家研讨会,以及文集与文献集的出版等?

杨晓阳: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中国政府实施的最高水平的艺术行为,这个政府行为不同于群众团体行为。它既是美术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家“两大一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其构思来讲是有突破性的创新。这次展览筹划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历届全国美展。在策划、标准、数量方面的规定,展场的选择和专家的聘请,各个环节的设计选择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划。

这个展览还有一句关键词,就是“把所有的展览变成我们的展览”。以前的展览都是非全覆盖的,而这次的全覆盖使得一些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入选,一些年轻人的好作品也可能被推荐上来,就年龄覆盖面而言没有死角。以各地推荐和艺委会提名相结合的学术展所推出的学术成果,将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中国美术在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有新的创造。而加快构建更广泛的全覆盖艺术传播体系,加快设立国家美术展览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作者等举措都对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艺术创新、繁荣美术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这次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研究,我们拟组织全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批评家以研讨会和征稿两种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编订出《中国风格·时代丹青文论集》、《中国风格·时代丹青文献集》等,这将对我们今后工作的推进大为有益。

问:这种展览模式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后,您对其成果有何期望?

杨晓阳:首先这次展览的策划时间和模式的最后确定时间非常短,可以说在评审会前一天的晚上才初步确定,并及时地请示了文化部有关领导和艺术司,征求专家意见后才最终确定。其次,此前没有类似模式可以借鉴,所以这种模式的确定,应该是成果之一。再者,它一定是中国唯一的、全覆盖的、把所有的展览都变成了“我们的展览”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相对于以往是最好的模式,其评选程序和机制是最新的。由于该展览的全覆盖性,展出作品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是最高的。最后,我们在展览命名时,明确地强调了“中国风格”,强调了“时代丹青”,一是对艺术精神的体现,二是要有时间跨度和考验。这里面有在其他的展览里可能没有出现的百岁老人,也可能有20多岁的年轻人。如四川就有百余岁老人的作品和20余岁新人的新作,时间跨度近100年。由于具备了以上4个特点,所以我认为,它是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展览都无可比拟的,是最全面的、最高水准的展览。

创办美术论坛 推进理论发展

问:您上任伊始,就为画院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其中有“办一个论坛”。这次您强调提出了由此展延伸出“中国美术论坛”的举措,是源于怎样的思考?

杨晓阳:这个大展必然会伴随着一个论坛,这个论坛就命名为“中国美术论坛”,并可由之划分出若干个形式的专题论坛。“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和“中国美术论坛”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两个重要事件,是国家画院从今天开始的两大任务。同时也是我们实施“聘一批大家,建一批画室,办一个大展,创一个论坛,收一批精品”五项重要工程工作的全面展开。

关于论坛和展览所强调的“中国风格”,我认为就是“写意风格”。过去说中国画不科学,引进了所谓科学的美术。我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文化自信的唤醒,无论是科学的美术,还是传统的美术,孰为胜出,最后都将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高峰的艺术。

就美术而言,西方绘画在18世纪之前基本上是以科学为标准、为依据、为基础的绘画。如今西方的绘画开始走向抽象,甚至走向架上绘画以外的装置行为,形成流派,写实的画法成为了历史。但是,因为写实接近于自然,抽象是绘画背后的基本原理,所以在中国画里写实和抽象不是绘画,只是绘画因素和基础,同艺术无关。画家若只会写实还不是好画家。就抽象而言,其相当于中国的诗词格律,相当于文学的语法,而语法不等于文学,抽象不等于绘画。至于是倾向于抽象,还是倾向于写实,这些因素都在中国画的涵盖范围内,从古到今已经全部覆盖在内了。抽象、写实、写意是个金字塔构架,抽象和写实是金字塔下面的两个角,中国的“写意”是金字塔的塔尖。以写实和抽象做基础形成了中国的写意,这个三角形是我们现在仍然坚持的。

在我的概念中,写实和抽象跟艺术无关。写意有无限的空间,写意涵盖了抽象和写实。画家应该经历写实、抽象两阶段的训练,才能创作出感性的、感悟的写意画。从层次上讲,中国美术是高于西方的。它分5个层次,第一谓之“形”,第二谓之“神”,第三谓之“道”,第四谓之“教”,第五谓之“无”。

西方以科学为基础的绘画主要是从形入手,画得准,就有可能表现其对象,画得很准就有可能表现出很好的对象。而中国画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具神生,这就是形的作用。我们的以形写神,是“畅神”,是“解衣盘礴”,是“得鱼忘筌”,同“神”无关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放弃。总的来讲,“形神论”在中西方没有大的理论区别。在这个层次上,西方在一段时间里甚至超过了中国。但是中国人不满足于“形神论”,是为了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道”的参悟。

“道”可以做几种解释。一是道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当于西方的哲学,这个“道”是基本的。二是道路,是领上路、引上道。我们追求的是在道中、在途中,道就是一种途径,是一条道路。三是你理解的道理,你的感悟,“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给你或他的。道,在西方谓之哲学。但是,西方人是在18世纪后期才意识到美术跟哲学有关系,到19世纪西方的哲学才影响到了美术,感觉到了美术有“道”。美术之有哲学,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感觉到了。

教,是人们在求道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功力与知识结构不同,对这个世界的感悟、认识及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学说就是一种“教”,把这种或那种思想和学说讲给别人,即施教于人,同时是施教于这个世界。所以,“教”有两个层次,一是学说理论,二是教说别人,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教”。“教”就同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说道是世界的本质,中国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由阴阳、黑白构成,中国人的“道”就是这样的。我们能够探索到的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中国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太极,太极之前是无极。对人来讲,这个世界是无限大的。这就是最后一个层次“无”,无与没有有关系,无与空有关系。比如一棵树,在冬天没有叶子,但是中国人讲无中生有,你看着没有,其实它是有的。到了夏天你认为它有,你不要绝对,到了秋天它就会没有叶子,又进入无。中国人做学问的过程是遵循不断的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周而复始这一规律的。中国人能自己否定自己,西方人自己不否定自己。中国人早已清醒地认识和肯定了“有无”这一规律。中国人的无,针对创作而言是指当作品到了一定的水平,就要以此为基础,将它舍弃重来,这也是一种无。所以“无”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启示人们不断地去突破、去创造。所以我认为,中国艺术是形——神——道——教——无这样一个过程。宏观地讲,其基础是“无”,最高境界还是“无”。

我们中国有八大美院,还有1000多家综合大学的美术学院或者美术系,引进的都是西方的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培养了大量会画画的人,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追求被科学限定了。这是我们数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根源之一。

从现在起,中国国家画院要按照文化部指示的高端发展要求,努力成为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制定标准、确定规则,引领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的美术机构,推动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使中国美术同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同步,并争取能影响到下个世纪的世界美术。

问:在此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您对各个环节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然而百密或有一疏,可有遗憾?

杨晓阳:这种模式是在评展前一天的晚上才确立,由于时间紧迫,其中肯定存在着一些疏漏,比如可能有很著名的专家没有进入,也可能有好的作品没有征集来。不过好在三年一届,这些遗憾和疏漏以后还可弥补。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模式的建立目前虽只是探索阶段,但随着评展机制和程序的建立与完善,其他画种将会陆续加入,这个展览的全领域性就会凸显出来。

    本文共分 1 页    
上一篇: 何家英访谈:画家还是要靠画说话
下一篇:
相关新闻
·砚边人生之水墨风华—十五人国画作品展开幕 [ 2010/9/7 ]
·砚边人生之崔自默《我非我集》出版及西安画展 [ 2010/9/7 ]
·砚边人生之赵雪伟山水画展 [ 2010/9/7 ]
·【观点】重归不似之似——关于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色彩和形式构成问题 [ 2010/5/31 ]
·初夏拜访王金岭,南圃景色醉人 [ 2014/7/18 ]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专访 [ 2014/7/18 ]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
名家专访
暂无内容
最新资讯
·书画家张和成功塑造舞台音乐剧《红色...
·书画家张和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
·张和书画艺术品评估证书
·书画兼修谓雄才 弘扬文化有担当——记...
·助力世界第二十四届冬奥会
·张和院长受邀参加张政协家口市第十三...
·为贵州省茅台镇《古灵神韵》酒业题词...
·张和为艺术家老师现场书写书法
推荐名家 更多>>
点击查看星系
佟宝全
点击查看星系
杨月刚
点击查看星系
王溧明(王力明)
点击查看星系
吴连登
点击查看星系
刘院明
点击查看星系
程茂全
书画展厅 更多>>
李仁伟
李仁伟国画作品
张文军
北宗禅画:仙客幽居
张文军
北宗禅画:溪畔独吟静听松风
张文军
北宗禅画:山中桃花幽涧流韵
张文军
张文军作品--北宗禅画:清风和琴音
张文军
张文军作品--北宗禅画:高人论道
董绪纯
董绪纯书法作品
董绪纯
董绪纯书法作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画院文化 | 在线交流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 www.zgshysj.net  京ICP备62698766号